首页 » 分支机构 » 发电分会 » 政策法规 » 两会观察 | 煤电保供转型齐头并进

两会观察 | 煤电保供转型齐头并进

编辑:协会秘书处浏览:341 次发表日期:2022年3月17日
来源:中国能源报

   “实现‘双碳’离不开煤电长效互保机制”“壮大能源绿色低碳技术及关联产业”“优化煤电营商环境对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助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在“稳中求进”发展基调下,电力行业代表委员直面煤电转型难题,就煤炭煤电长效互动、煤电清洁低碳改造、煤电如何适应电力市场等问题建言献策。


   2021年下半年以来,由于电煤价格持续大幅上涨,煤电企业出现大规模亏损,全行业经营发展面临困难。严峻的保供任务也让能源行业清晰认识到,“十四五”及更长一段时期内,煤电仍将在电力兜底保供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煤电发电量占比仍达六成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呼应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今年经济工作“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总体要求。电力行业代表委员的提案议案,由此指向能源电力保供话题。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大唐党组书记、董事长邹磊指出,能源安全不仅是一个国内保障供应的经济问题,也是关乎国际能源供求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基于降碳目标,端牢端好电力这一‘能源饭碗’,给电力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也赋予了电力行业在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更加清晰的时代定位。”


   作为保障电力安全和能源安全的“压舱石”,煤电发电量目前占我国总发电量的比重高达60%。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华能党组书记、董事长舒印彪认为,当前煤电行业落实“双碳”目标,还面临着煤电上下游矛盾、煤电调峰和辅助服务定价机制等方面的问题,需统筹考虑,通过科学有序的改革,逐步加以研究解决。“为更好发挥煤电兜底保供作用,应加快建立煤炭电力长效互保机制。可建立以5年或10年为周期的煤电长协机制,确保煤炭、电力行业均有合理稳定的利润水平。”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原副校长姜耀东建议,建立上下游产业合作共赢长效机制,鼓励煤炭和发电企业通过资本融合、相互参股、换股、兼并重组等多种形式发展煤电联营。


   清洁转型离不开科技支撑


   近年来,我国煤电清洁高效发电技术迅猛发展,超超临界发电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煤电二氧化碳排放仍占能源行业排放总量的40%以上。煤电如何从高碳走向低碳、零碳?业内人士认为,关键要在科技自立自强中赢得发展主动权。


   国务院去年10月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严格控制新增煤电项目,新建机组煤耗标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序淘汰煤电落后产能,加快现役机组节能升级和灵活性改造,积极推进供热改造,推动煤电向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并重转型。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去年11月印发《关于开展全国煤电机组改造升级的通知》,提出全国各地在推进煤电机组改造升级工作过程中,需统筹考虑煤电节能降耗改造、供热改造和灵活性改造,实现“三改”联动。


   “建议国家加强煤电清洁低碳技术研发。”舒印彪指出,积极发展电热汽水联供技术,提高生物质掺烧、劣质煤发电、垃圾和污泥耦合发电技术水平;加快推进多污染物一体化近零排放等技术创新与工程应用,持续推动煤电向低碳、零碳乃至负碳转变。


   全国人大代表,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新表示,“双碳”目标带动新型电力装备发展,传统电力装备亟需升级。“清洁能源建设需求大幅提升,传统电力装备及再电气化设备等亟需向智能化、绿色化、低碳化升级,以满足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需求。”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淄博原山林场发展战略委员会主任孙建博呼吁,深化“双碳时代”下煤电与新能源互补发展,加大对燃煤机组低碳改造的支持力度,支持燃煤机组与新能源发电耦合发展。


   借力电力市场保障合理收益


   若煤电经营状况得不到明显改善,那么企业的降碳技术研发就将心有余而力不足。相关测算显示,煤电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全流程成本约400元/吨—500元/吨,生物质能源与碳捕获和储存成本达950元/吨。煤电安装二氧化碳捕集装置后,发电成本将提高0.26元/千瓦时—0.4元/千瓦时,大大超出企业承受范围。


   业内人士指出,在清洁转型的趋势下,煤电只有通过“能涨能跌”的电力市场,才能保障其合理收益,并由电量型电源逐步、稳步向调节性电源转变。


   舒印彪建议,加速形成合理的电价机制,尽快出台容量电价办法,加快辅助服务市场建设,完善容量成本回收机制,实现各能源品种之间利润的公平分配。“另外,在国家层面加快研究煤电机组延寿政策,出台机组寿命评价和延寿运行管理办法,推动低排放、高效率煤电机组到期继续发挥存量价值。”


   代表委员同时建议,应建立充分调动灵活调节资源的市场机制。舒印彪认为,有必要将快速爬坡、备用等纳入辅助服务市场,促进煤电由电量收益向电力调节收益转变。积极推进用户侧参与现货市场,激发用户参与系统调节和保障供需平衡的潜力。另外,应完善需求侧响应价格机制,调动需求侧可调节负荷积极性。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