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行业新闻 » 两会发言 | 辛保安、杨长利、温枢刚、邹磊、江毅、孟振平、曹志安、宋海良

两会发言 | 辛保安、杨长利、温枢刚、邹磊、江毅、孟振平、曹志安、宋海良

编辑:协会秘书处浏览:868 次发表日期:2023年3月9日

来源:北极星电力网

  近日,全国两会相继召开,能源电力行业的代表委员参会共商国是。

  国家电网辛保安董事长在环境资源界委员联组会上发言

  3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办公厅主任丁薛祥参加了环境资源界委员联组会。

  在认真听取委员发言后,丁薛祥表示,过去五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成为新时代伟大变革中最亮丽的篇章之一。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大精神,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提高重要能源资源保障能力,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大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丁薛祥希望环境资源界委员发挥独特优势,积极建言献策,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董事长辛保安参加联组会并发言。辛保安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确保能源安全。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的清洁发电体系,总装机25.6亿千瓦,其中可再生能源装机超过煤电达到12亿千瓦以上,占总装机比重47.3%,新能源利用率保持95%以上,清洁能源消费占比上升到25%以上。我国能源结构不断优化,绿电消费持续扩大,能效水平稳步提升,降碳减排效果明显,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能源电力转型取得显著成效。辛保安就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提出了相关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广核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杨长利:强化先进核能技术创新,推动核能与新能源协调发展

  核能应用科技含量高、技术密集,是国家整个工业基础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集中代表,也是需要跨学科和跨行业合作的高科技产业之一,每个细分领域都有丰富的科学、技术和工程内涵,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核心技术竞争力和影响力。

  我国研发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压水堆“华龙一号”、“国和一号”,具有四代特征的高温气冷堆、快堆,以及多用途小型模块化反应堆等先进核能技术。在核能研发设计、设备制造、工程运营以及核燃料循环等各领域不断突破、持续进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具备每年生产8~10台/套大型压水堆主设备制造能力,同步建造30多台核电机组的工程施工能力。同时,我国核电“走出去”有序推进,与法国、英国、巴基斯坦、阿根廷等国家开展了务实合作。

  当前,先进核能技术正在向着安全性更高、经济性更好、用途更广泛的方向发展。针对加快推进核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杨长利建议:一是加大涉核科研平台建设力度,整合相关资源积极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开放共享型国家核能综合实验室,打造国家战略科研力量。二是加大共性问题解决力度,强化跨行业、跨企业协作,建立科技资源和成果共享机制,避免重复投入。三是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对具有基础性、前瞻性的核能研究课题长期稳定支持,将第四代先进核能技术纳入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

  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温枢刚委员观点:推动新型储能产业科技创新

  今年两会,环境资源界别首次亮相全国政协会议,新能源、碳汇、绿色金融等话题成为委员口中的高频词。

  此次新设环境资源界别,是全国政协自1993年增设经济界别以来,再次增加新的界别,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温枢刚正是其中之一。

  在他看来,全国政协增设环境资源界别,反映了国家对环境资源的重视上升到了新高度。实现“双碳”目标,能源是主战场,电力是主力军。加快发展新能源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重大举措。

  “能源电力绿色低碳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温枢刚委员重点关注“新能源+储能”优化发展、高温气冷堆技术持续创新、煤电在能源保供和新型电力系统中的价值等问题。他建议,因地制宜建立“新能源+储能”一体化调度机制,进一步提升利用水平。同时,推动已出台的储能“政策包”落地见效,进一步加快市场建设,保障新能源配储能项目“有身份”“有活干”“有钱赚”。

  主流媒体关注全国政协委员邹磊

  1.努力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领军企业

  大唐集团作为能源电力央企,坚持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提出“努力打造世界一流能源供应商、成为美丽中国建设领军企业”愿景目标,制定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明确16项管控指标和9方面重点任务,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2.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党的二十大作出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重大决策部署。在新型能源体系的实现路径中,“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是潜力空间巨大、技术经济可行的关键举措。

  面对现实挑战,大力推进“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综合能源供给体系建设,以此推动各类资源的协调开发和科学配置,提升系统运行效率和电源开发综合效益。这是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电力系统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对于促进我国能源转型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以多能互补方式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特征是清洁低碳,大力发展包括新能源在内的清洁能源,成为新型能源体系建设重要方向。”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邹磊表示,推进“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综合能源供给体系建设,是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电力系统高质量发展的客观需要。目前存在着配套政策落实不到位,部分项目市场竞争力不足,相关技术细则及标准不健全,与输电通道建设不匹配,电力系统之外的其他能源品种灵活调节能力亟待挖掘等多重掣肘。

  全国政协委员、华电集团董事长江毅委员观点:奋力提升国企核心竞争力

  作为能源央企,中国华电坚决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不断增强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和供给服务质量,在加快绿色发展、强化科技创新等方面主动作为。10年来,公司装机容量跃升至1.91亿千瓦,资产总额跃升至1万亿元以上,较2012年分别增长了87.3%、69.3%,清洁能源装机占比由25%提升至47.2%。

  成就喜人,挑战犹存。新征程上,还应奋力提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持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乘势而上推进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党的领导独特优势,加快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加大力度打造现代新国企,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中国华电将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积极参与新能源、综合智慧能源、氢能、储能等新兴业务,加快推进数字化赋能产业升级,提高管理效益效率。

  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电网公司董事长孟振平:加快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 促进新型电力系统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当前,数字化、绿色化成为全球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正深刻改变全球产业发展竞争格局。”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电网公司董事长孟振平说。

  全国两会期间,他提交了关于数字化绿色化协同(以下简称“两化协同”)促进新型电力系统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以下简称“两型建设”)的提案,建议以数字化引领绿色化发展,以绿色化带动数字化升级,以数字电网为关键载体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助力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促进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推动能源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以能源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提案建议,加强统筹谋划,坚持创新引领,将数字电网作为着力点、结合点,以“两化协同”促进“两型建设”。

  具体而言,建议将“两化协同”作为重要内容,深化“两型建设”顶层设计,加快形成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发展局面。同时,将数字电网作为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行动项,纳入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一体规划、一体建设。加快数字电网建设,打造“两化协同”标杆示范、数字生态文明建设典型实践。支持电网企业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进一步延链强链补链,推动能源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此外,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加强数字技术、绿色技术等原创性引领性技术攻关,组建创新联合体,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全国政协委员,哈电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曹志安:加大装备制造行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力度

  曹志安认为,虽然我国拥有最完整的工业体系,但是“大而不强”“全而不优”的问题仍然突出,产业基础依然薄弱,装备制造业产业链还存在“卡脖子”短板。同时,部分基础材料、关键部件等面临着国产化推广受阻的困境,国内部分企业在采购装备时,指定或者信赖国外产品的情况还较多,在招标文件、合同及技术协议中明确指定采用进口产品,导致国产化应用推广进程受阻。

  为此,曹志安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加大装备制造行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力度。建议国家有关部委系统梳理装备制造业产业链卡点堵点问题,将装备制造长期依赖进口的核心技术零部件和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原材料等列入“卡脖子”清单,按照“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组织实施、压茬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指导行业内相关单位开展攻关或者联合攻关,并给予政策和研发资金支持,提升装备制造业产业链自主可控水平。

  二是优化关键设备、重要原材料国产化应用环境。建议国家有关部委出台政策,对新审批项目的特定设备规定较高比例的国产化率,并以示范项目、首台套项目、政策补贴等多种方式促进项目投资方积极使用优秀的国内产品,从而扩大国内的产业应用规模,加快形成国家集群式产业优势,打造关键设备、重要原材料国产化良好产业生态和应用环境。

  三是加强装备制造业国际产业链合作。建议多措并举稳定外贸,引导企业优化国际市场布局,对于我国有优势的领域,比如高铁、新能源电力装备、动力电池等领域,鼓励企业“走出去”,抢占全球向绿色低碳和数字化转型机遇。同时要鼓励相关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发挥我国市场大、产业化进展快的优势,提升国际标准制定话语权。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海良:尽快培育形成成熟的新型储能一体化解决方案与集成技术

  宋海良认为,为推动规划目标高质量落地,当前迫切需要在健全新型储能政策体系、突破并形成核心技术体系、完善标准体 系、形成稳定的商业模式等环节加快集中攻关重大共性问题,尽快培育形成成熟的新型储能一体化解决方案与集成技术。

  对此,宋海良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立足国家端,加快完善政策体系。当前,新型储能电价机制、盈利模式等还不明确,收益方式相对单一,影响了项目投资积极性。建议探索建立新型储能容量补偿机制和容量市场,合理体现储能设施的装机经济效益。推动现货市场逐步放开市场价格上限约束,允许储能等高成本灵活性资源通过短时高电价盈利,明确电储能辅助服务市场准入。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创新各种类型的新型储能价格机制,在条件成熟时先行先试,加快推动储能产业形成稳定合理的收益空间。

  二是立足产业端,加快推动构建完整的产业链与创新链。着力完善标准体系。建议进一步创新标准管理机制,重点针对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储能、飞轮储能等技术路线及时开展技术标准研制,加快形成贯穿设计、制造、检测、运维、应急、退役处置等环节的电化学储能安全标准,超前部署退役电池梯次利用相关标准的研究和基础性工作。积极推动新型储能标准国际化工作,加大与国际标准的对标力度,争取国际标准话语权。集中攻关关键技术。当前各类新型储能技术普遍处于实验示范或商业化初期,仍需加大技术攻关力度与技术集成。建议在政策上支持骨干国有企业通过产业联盟、产业链链长等形式开展先进技术、关键装备和核心材料研发攻关,加大产业化应用支持力度,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效对接。加强产业链延伸培育。当前新型储能在原材料、非锂储能技术装备等个别关键环节还需要补强打通,供应链稳定性水平也有待提升。建议围绕新型储能全产业链不同环节,支持培育一批新型储能“专精特新”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高水平协同发展。

  三是立足市场端,加快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当前新型储能在电力系统应用的稳定商业模式还未完全形成。建议加大力度支持企业探索新型储能在支撑新能源基地规模化外送、缓解电力供应压力、提升新能源就地消纳能力等应用场景中的一体化解决方案,深度挖掘新型储能融合协同价值。对企业探索共享储能商业模式给予适当政策倾斜。做好储能参与各类市场的统筹设计,实现有效衔接,引导独立储能运营商形成多元化的成本疏导和盈利途径。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