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堵中国光伏,行得通吗?
来源: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独家)
从“三头在外”到问鼎全球,历经数十年的发展,我国成为当之无愧的全球光伏大国!截至2023年10月,我国光伏新增装机142.56GW,已超过去年全年装机规模。
在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同样面临诸多风险,如:传统的贸易救济措施以及关税壁垒风险仍然存在;美国、欧盟、印度等主要海外市场积极部署制造业本地化的政策,加大对本国产业的补贴和支持,光伏制造“去中化”愈演愈烈。
多重夹击下,海外围堵中国光伏之路,行得通吗?
贸易壁垒层出不穷
据商务部统计,过去10年,美国、欧盟、加拿大、印度等6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光伏产品总计发起了近20起贸易经济调查。
注:上表为不完全统计,仅供参考
在个别地区贸易保护政策影响下,我国对部分国家及地区产品出口呈现下滑趋势。据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统计,2020-2022年,我国对美国光伏组件出口额逐年递减,出口额分别为2.9亿美元、0.3亿美元和0.3亿美元。
而最新消息则显示,土耳其和欧盟又在挥舞或酝酿挥舞贸易保护“大棒”。
11月25日,土耳其贸易部发布公告,对原产于中国的光伏组件反倾销案启动反规避调查。该案调查期为2020全年、2021全年、2022全年、2023年1月至2023年9月。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土耳其是我国光伏电池最大的出口国,占据约35%的市场份额。
欧盟同样蠢蠢欲动,据欧洲光伏行业消息,欧盟即将举行一场会议,以协商重建欧洲制造的措施,这些措施或将限制太阳能产品进口。
而从上半年的出口数据来看,欧洲仍是我国最大的光伏组件出口市场,2023年上半年,我国对欧盟出口130.8亿美元。
印度贸易保护措施同样愈演愈烈,自2022年4月开始,印度对从我国进口的太阳能电池征收25%的基本关税,对光伏组件则征收40%的基本关税。今年6月30日,印度宣布启动对进口自中国的光伏组件铝边框的反倾销调查。
根据中国海关数据,2022年印度是我国第三大光伏产品出口国,而截至2023年上半年,印度仍是我国第二大光伏电池出口国。
扶持本土制造企业
贸易保护外,包括美国、印度、欧盟在内的多个国家和地区也在积极的扶持本土企业,以期摆脱对中国光伏制造的依赖。
以印度为例,印度一方面限制我国光伏产品出口,一方面又积极从我国进口光伏设备,以建设本土产能。
印度政府推出生产挂钩激励(PLI)计划及其他政策措施,将支持新增超过48GW的光伏制造产能,涵盖多晶硅、硅锭、硅片、以及电池、组件等环节。预计到2026年,PLI计划全面实施后,印度光伏组件产能将达到100GW。
此外,印度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部(MNRE)对光伏组件的ALMM清单机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目的是降低光伏制造商的生产成本以及合规性负担。
2022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了《通货膨胀削减法案》(IRA),计划投资3000多亿美元用于支持可再生能源。在IRA补贴政策刺激下,美国产能得到快速布局,很多此前关停的工厂计划重启,目前美国规划的本土制造产能超40GW。
欧盟委员会在2月份发布《净零工业法》提案,其中提到2030年,战略净零技术的本土制造能力接近或达到欧盟年度部署需求的40%。
上述地区的激励政策大大刺激了本土制造的扩产需求,2023年以来企业扩产规划频出。根据InfoLink不完全统计,到了2024年底海外组件产能相对2023年初将至少增长约78%,达到270GW。
而从北极星统计的海外企业扩产情况来看,大部分企业制造项目集中在电池、组件环节,且投资的是HJT、TOPCon等n型产线。就美国市场而言,除本土企业外,印度、韩国等光伏企业也掀起赴美建厂潮。
效果如何?
一边堵、一边建,海外试图打压中国光伏制造,这些招数有用吗?
当前,全球光伏制造各环节产能仍集中于我国,且在硅料、硅片、电池环节的市场集中度高达90%以上,光伏组件环节则超过80%。短期时间内,我国光伏产业链的国际地位难以撼动。
另一方面,我国光伏制造自设备端到产品制造端几乎已完备,因此具备较强的成本优势。反观国外,很多制造企业除电池、组件外,在上游及辅材环节均不具备本土制造能力,因此产品制造成本高企。
客观来看,多年来外国的贸易保护措施非但未能限制中国光伏的发展,相反对其本土光伏产业发展起了反作用。如此前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双反,导致2013年至2018年欧洲光伏装机大幅下降。
但仍需注意的是,贸易保护政策下没有赢家,面对海外市场的不确定风险,我国光伏企业在练好内功的同时,需要关注当前的国际政治经济与安全形势,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合理布局海外产能。